於丹論語心得》讀後感1800字讀書啊,我相信但有朗朗書聲出破廬,遲早有一日有萬鯉躍龍門之奇象。 翻開於丹論語心得的扉頁,於丹手書“大道不遠人,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”。真正偉大的思想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,一如灰色,適於和其他所有色彩搭配,而更顯其高貴和純粹。論語裡的道德思想,普適於大眾,固此,孔子,也是灰色的。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說,自己以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,於丹教授如何解讀《論語》呢?視角獨特、眼光現代,《心得》涵蓋天地人之道、心靈之道、處世之道、君子之道、交友之道、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7個篇章。穿越2500年的光陰,我們看到,孔子沒有聖賢的姿態,他向我們傳遞著樸素、溫暖的生活態度。 態度一:對待缺憾,心態平和。 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,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,並盡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。孔子說,“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”,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。患得患失的人,不會有開闊的心胸、坦然的心境和真正的勇敢。有一篇關於北宋才子蘇軾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,兩人經常一起參禪、打坐。一次,蘇軾問:你看我像什麼啊?佛印答:像尊佛。蘇軾聽後大笑,說,我看你就像一攤牛糞。蘇軾回傢後在妹妹蘇小妹面前炫耀此事,不料,卻換來瞭妹妹的冷笑。她說,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見心見性,你心中有什麼眼中就有什麼。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,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,但,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。當今社會,生活節奏快、工作壓力大,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【世事無奈人無奈,能說之時不想說,想說之時已是不能說。】要。 態度二:對待他人,留有餘地。 人們常說“花好月圓”,但是“花未全開月未圓”,內心有所期待和憧憬,卻是人間最好的境界。《論語》告訴我們,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,要本著平等理性的態度去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,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,有一點餘地,把握分寸,適度最好。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,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之間,也應該保有。我們要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,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,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,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,照耀溫暖他人。 態度三:對待事業,“君子不器”。 孔子說,“君子不器”,他不認為志向越高遠越好,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和信念。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,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,從最近的、從內心的完善做起的。當今社會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,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,還有多少時間,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註自己的內心呢?我們所關註的往往是一個社會角色,被遮蔽的恰恰是心靈的聲音。歷覽古聖先賢,他們都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坐標系上,瞭解瞭自己心靈的願望,然後才會有宏圖大志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。當我們的內心越淡定從容,就越會舍棄那些張揚的、外在的形式,去尊重安靜的、內心的聲音,這樣,當我們走入社會角色時,能夠不失自我、有所擔當、做到最好。 態度四:對待歲月,淡定從容。 孔子說: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,也成瞭後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。30歲以前,用加法生活,獲取經驗、財富、情感、名譽等。但是,物質的東西越多,人就越容易迷惑。走到30歲,應該是人生“和”的階段。於丹告訴我們,三十而立,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,開始有瞭一種清明的內省,對所做的事情有瞭一種自信和堅定。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,這就是“立”的一種見證。從而立到不惑,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。要學著用減法生活,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。知天命時,內心有瞭一定的定力,能把各種道理進行融會和提升,不為外物所動瞭。這就好比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,手無寸鐵,但雙手一出,卻能揮出劍氣,因為,所有的武藝都已在他內心深處。這種人生境界,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的從容和緩,而在這從容之前,其實是要經歷千錘百煉的。 我對《論語》裡一個“子貢問政”的小故事印象深刻。 子貢問,一個國傢要想安定,需要什麼呢?孔子的回答很簡單,隻有三條:足兵,足食,民信之矣。也就是,國傢要強大,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,有足夠的糧食讓老百姓豐衣足食,老百姓要對國傢有信仰。這讓我想到,現在的我剛剛踏進組織部的大門,部裡有一支過硬的隊伍,最重要的一點是,有一種無形的、信仰的力量把部機關凝聚起來。所以,我們大傢都要快樂地工作。 《論語》的真諦,在於告訴大傢,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。於丹帶領我們跨越千古的滄桑,做孔子席前一名安靜的學生,建立心靈的智慧。灰色的孔子,並不遙遠,他的灰色鏈接瞭這五彩繽紛的世界。 君今覽此佳作,不知可否快哉!本站祝君能日撫瑤琴聽音,夜有嬌妻伴讀。 |